核心
  提示
  中國稅負水平高不高,看數據不如看“療效”。所謂療效,一方面固然是指稅負水平要和納稅人的福利水平相一致———畢竟納稅人交稅就是為了購買公共服務;另一方面還指稅負水平要有利於經濟發展。前者是稅負的去向,後者是稅負的來源。
  □付克友 成都商報評論員
  前期“我國上半年宏觀稅負達到44%”餘波未平,又有聲音表示,我國人均宏觀稅負高達6338元。不過卻有權威媒體報道認為,44%的測算是半年數據,存在計算方法上的問題。專家稱,就“科學測算”而言,目前我國的宏觀稅負僅為35%,在國際上“處於中等水平”。
  中國的宏觀稅負水平到底高不高,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。要正確判斷,一要問有多高,二要問計算科不科學。問題就在於,我國的宏觀稅負水平,可能很難有一個準確的數據和科學的計算標準。
  給出44%這個數據的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表示,宏觀稅負一般包括4項內容:公共財政預算、政府性基金、社會保險基金,以及國有經營性資產收入。4項加起來,2014年上半年基本占到了GDP的44%。但是反方辯友卻認為,這個數據“不科學”,因為政府收入的四大塊之間是存在交叉重覆的,比如: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包括了財政補助收入;同時半年數據可能會導致分子變大,分母變小,從而過高地估計了我國的稅負水平。
  但是,35%的數據就準確和科學麽?的確,社保基金有重覆計算之嫌,但要知道,列入的國有經營性資產收入數據不過500億元。在2013年,國企的利潤達到2.4萬億元,其中央企利潤達到1.3萬億元。那些處於壟斷地位的國企,利潤並不完全來自競爭,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對其他企業和公眾財富的擠壓效應。另外,龐大的政府債務,需要用未來的稅收來償還,本質上也是一種宏觀稅負。至於很多預算外運行的非稅收入,如亂收費和亂罰款,則是一筆糊塗賬。
  也就是說,宏觀稅負的口徑可寬可窄,再加上不夠透明,要證明稅負水平高和不高,都很容易,按需取材就是了。相關討論難免淪為一場公說公有理、婆說婆有理的口水仗。
  中國稅負水平高不高,看數據不如看“療效”。所謂療效,一方面固然是指稅負水平要和納稅人的福利水平相一致———畢竟納稅人交稅就是為了購買公共服務;另一方面還指稅負水平要有利於經濟發展。前者是稅負的去向,後者是稅負的來源。
  道理很簡單,稅負不是無源之水,需要經濟發展提供活水源泉。調節稅負的一個重要功能,就是要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調整。即便把稅負作為政府收入最大化的目標,也需要有這樣一個功能。經濟學上著名的拉弗曲線,就主張政府必須保持適當稅率,才能保證較好的財政收入。稅率太高,投資者被嚇跑,經濟活動不發生,反而收不上稅來。因此,不能只考慮短期利益竭澤而漁,而更要考慮長遠利益放水養魚。
 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雙重壓力。嚴峻的現實是,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稅負過重,已經成為供給方的巨大壓力;而納稅人的稅負過重,則成為消費需求不振的沉重包袱。這就要求實實在在地降低稅負,不做宏觀稅負高不高的數據游戲。  (原標題:稅負水平高不高,看數據不如看“療效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c11dcgx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